农民来说分量不轻的法规其内容又只有简简单单的24条
发布:最新更新 字号:正常 中 大 阅读:发布日期:2023-11-03 18:44
魯家村坐落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遞鋪大街,間隔縣城約5公裏旅程。曩昔這裏有一句順口溜:「廢物靠風刮,汙水靠蒸騰,蚊蠅滿天飛,臭氣四季刮。」
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連村裏人都嫌棄的破敗村莊,會在2018年取得聯合國頒發的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兵獎!
如今,從五湖四海慕名而來的人們不由想知道,山仍是那片山,河也是從前那條河,山鄉巨變因何而來?
「七山一水二分田」裏的法治確保2003年,同誌在浙江作業期間,親身調研、親身布置、親身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
「千萬工程」發動後,魯家村的村兩委幹部帶著鄉民大刀闊斧改進村莊環境,康復村莊的綠色底蘊。
「那幾年,咱們經常帶著村幹部下河撈廢物、掃村道、入戶宣傳,即使常常吃閉門羹,轉天也依舊滿臉笑容地去造訪。村裏截汙納管、修整外立面、改造廁所、擴展美化等工程相繼鋪開,廢物分類已經成為鄉民新的日子方法。」魯家村的村委會主任裘麗琴說,漸漸地,魯家村從「差等生」成功進階到「優等生」。
路通了,村美了,可是鄉民的腰包還沒有鼓起來,魯家村下一步往哪兒走呢?在鄉民思考著怎麽富起來的時候,浙江的立法者也已在更高的層面思考著。
2005年1月1日,全國省級首部農人專業合作組織法規——《浙江省農人專業合作社法令》施行。這部法規在起草時,既開放又穩重。調研、開論證會,專家、行家逐字逐句改了不知道多少遍,但這樣一部對浙江農人來說重量不輕的法規,其內容又只要簡簡單單的24條。
這部法規出臺後,讓浙江的農人歡天喜地。法令確立了農人專業合作社的法令地位,標準了合作社的組織形式和管理結構,規定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扶持責任、稅收等優惠方針,確保了農人得實惠。因而,這部法規的出臺,被評選為2005年浙江省經濟十件大事之一。
年4月3日,浙江安吉,茶農在魯家村的茶園采摘新茶。圖/視覺我國而這部法規也是魯家村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村莊不僅僅要變美,還要能「自我造血」。
「咱們在開展中堅持讓鄉民充沛參加、取得收益,通過深化村級股份製改革,推進農人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實現團體和鄉民的雙增收。」裘麗琴說,2014年魯家村推進村莊團體財物股份合作製改革,原村經濟合作社轉為股份經濟合作社,社員自動轉為股東。
「當時,魯家村構建起了『村企合資』的聯動運營機製,改動傳統意義上土地流轉、土地租賃等方法收益,讓村團體、鄉民和社會資本的參加度和取得感隨項目共同成長。」裘麗琴說,到2022年年末,魯家村農人人均純收入達5.12萬元,村級團體財物2.9億元。
現在的魯家村,「網紅」小火車拉響汽笛,帶著遊客在18個各具特征的農場間穿行,這裏有花海、竹園……人們的順口溜也變成了「開門是花園,滿村皆是景」。
在距魯家村約400公裏的麗水市青田縣,人們發現稻花香裏說的不止是熟年:在水田裏種著稻,稻田裏養著魚,在田裏遊弋了一年的田魚能夠長到六七兩。
田魚是青田縣出名的特產,青田的稻田養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前史。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生態互補,相互促進,依托優勝的生態環境,青田出產的田魚肉嫩味美、鱗軟可食,形成了「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綠色高效種養模式。
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國際首批、我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同誌指示要求:「重視此唯一入選國際農業遺產項目,勿使其失傳」。
2013年,「青田田魚」取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享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從此,青田田魚打響品牌,商場供不應求,成為青田農業主導工業之一。
「青田人大一直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歷屆常委會都將『稻魚共生系統』維護與開發作為重要監督議題,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幹』,綜合運用多種監督方法,展開立體式、多維度的監督。」青田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鄭家彪說。
例如,圍繞「稻魚共生」相關問題多次聽取和審議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專題報告,提出定見主張,催促改進相關作業;高度重視「稻魚共生」代表主張的處理作業,要點督辦「關於在方山鄉建造稻魚共生國際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的主張」等,推進建立了全球首個稻魚共生系統博物館。2022年9月30日,麗水市人大常委會決議將每年6月5日設為「麗水農業文化遺產維護日」。
年7月18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麗水舉辦。圖為麗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方山中心維護區。圖/視覺我國青田稻魚、龍泉靈芝、龍泉黑木耳……這些甘旨的背後,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國家認證」。
「近年來,咱們對毛竹、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林下經濟等方面展開了專項監督,提出壯龍頭、創品牌、強確保等定見主張,催促政府出臺《特征精品農業高品質開展的若幹方針》、《靈芝、鐵皮石斛全工業鏈高質量開展的若幹方針》和《推進竹木工業高質量開展的若幹定見》等方針。」龍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葉石玄仙說,助力龍泉市形成了以「竹茶菌蔬」為主導,「蜂果藥漁」為特征的品質農業開展新格局。
與此一起,一大批重視村莊工業復興,前史文化傳承的代表主張也在更高層面上發揮更大作用。浙江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王武發現,劍瓷工業作為龍泉市的兩大傳統工業,現有生產經營單位2000多家,就業人口2萬余人,提出了「關於建立龍泉前史經典工業交融立異試驗區的主張」,得到了多個浙江省直部門的積極回應。
「感謝代表!不光我家的10多畝地有水灌溉,這一片200多畝林地都不缺水了,困擾咱們很久的問題得到解決了,咱們心裏面別提有多開心了。」看著水汩汩流進地步,湖州長興縣畫溪大街三新村鄉民錢新章心裏的石頭也放下了。
「村裏的大舞臺能夠臨時用起來,場地大、費用低,對鄉民來講正合適。」
「這個我贊同!」
長興縣虹星橋鎮的人大代表聯絡站裏,針對全域土地整治作業,鎮人大代表李成坤提出的主張得到了其他代表的共同認同。
群眾關心的大事小情裏,都離不開人大代表的身影。長興縣人大常委會著力打造「監督助推、評議助力」作業載體,通過一年多的探究實踐,「雙助」作業已成為長興人大餞別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載體,成為底層人大團體履職行權的重要抓手。

讓更多「三農」法規保農業惠民生在浙江作業期間,同誌高度重視法治建造和人大作業。2006年4月,浙江省委十一屆十次全體會議作出建造「法治浙江」的決議,率先發動「法治我國」建造在省域層面的實踐探究。其間,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準則列為「法治浙江」建造的八大使命之一,分別就支撐和確保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各項職權、充沛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正確履行人大的監督功能、加強人大常委會準則建造提出了明確的方針要求。隨即,2006年5月舉辦的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作出建造「法治浙江」的決議。

作為法治思想重要萌生地和法治我國建造重要實踐地,20年來,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會一直秉持同誌提出的法治浙江建造理念、思路和方法,一直沿著同誌開創的法治浙江建造路途砥礪前行,切實加強立法作業,及時擬定配套性施行性彌補性法規,努力使浙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造各個領域有法可依。
其間,按照省委施行「千萬工程」、健全村莊管理的統一布置,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在「千萬工程」的規劃編製與履行、要素投入與確保、建造質量與成效、設備建造與運維、村莊管理的主體建造與系統健全、「四治交融」與方法立異、管理擴容與服務立異、實力強大與共富共治等方面,充沛發揮人大的功能作用,確保「千萬工程」順利施行和村莊管理不斷提質增效。
「咱們認真總結『千萬工程』施行和村莊管理實踐中形成的行之有效、比較老練的準則機製,擬定地方性法規。例如,《浙江省村莊復興促進法令》比較全面地將包括這兩方面內容在內的具有浙江特征的準則機製成果上升為地方性法規。」浙江省人大農業與村莊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朱學進說,僅2010年以來,省人大擬定和修正的觸及「千萬工程」和村莊管理內容的地方性法規18件,其間擬定14件(其間8件頒布後又作了修正)、修正4件。
此外,設區市人大擬定了前史文化村落維護使用、農耕文化遺產維護傳承、日子廢物分類處理、日子汙水管理、農產品稭稈處理等一大批專項性的地方性法規。一起,各級人大及常委會對「五年規劃」和村莊建造管理、村莊生態建造、底層社會管理等「三農」專項性事項作出決議決議。
到2023年8月底,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擬定的「三農」法規共30余件,設區市和景寧畬族自治縣擬定的相關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法令、單行法令近30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對「千萬工程」深化施行和村莊管理持續提高起到了有力引領和積極推進作用。
「在法治思想指引下,浙江省『三農』法規嚴格遵循『不抵觸、有特征、可操作』的準則,從本地實際出發,立足『七山一水兩分田』的省情與『兼具南北耕作準則』的農情,依法擬定了遵循落實法令的施行方法、具有地方特征的創製性法規以及地方性業務這三大類『三農』法規。」浙江省人大農業與村莊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唐中祥說,浙江省「三農」立法的立異性走在了全國前列,為國家擬定和修正「三農」法令提供了名貴的經歷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