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星斗大海的科学愿望和奋斗进程
发布: 字号:正常 中 大 阅读:发布日期:2022-07-01 19:45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日前顺畅升空。作为一名香港航天科研工作者,我的内心兴奋不已。更让我激动的是,负责 “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随后也来港沟通,共享星斗大海的科学愿望和奋斗进程,首场讲座就建立在我所供职的香港理工大学。

88岁满头银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规划师戚发轫,紧紧抓住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的手
回想当天的场景,我彻底被热情和感动围住。我感受到内地科学家对咱们香港科学家的重视和关心。开讲前大合影时,神舟飞船首任总规划师戚发轫院士把我拉到他身边,然后紧紧抓住我的手,直到合影结束。这种感觉十分温暖,也反映出咱们之间亲密愉快的协作。
随后戚发轫院士做了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讲座。他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叙述了咱们国家从无到有的航天奋斗史。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且全程没有用讲稿,彻底说出他内心的肺腑之言。整个大会场济济一堂,我注意到不少嘉宾注意力会集,都听得入神。
嫦娥揽月,天问奔火,筑梦天宫……近年来中国航天捷报频传,其中不乏香港元素。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咱们的团队就已参加到俄罗斯等国的深空探测项目,研制的航天仪器达到国际水平。后来在机缘下,我屡次随校长赴北京参加提案,逐步参加到国家航天工程中。

2013年,咱们受邀研制的“相机指向组织体系”随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软着陆。这是国家探月工程首次采用香港研制的航天仪器,它能帮忙拍摄月球图像和帮助控制中心指挥月球车的活动。嫦娥五号工程中,咱们规划的“表取采样执行设备”又成功在月球表面收集月壤。
现在,咱们的团队已参加了探月工程嫦娥三、四、五号项目,以及中国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科研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完结交给,各个环节绝不能出纰漏,否则将一切“归零”。团队曾清晨抵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兰州、长春,来不及休息就立即到实验室跟进度。最忙的时候,同事们通宵轮班工作,用一个个实验数据证明研制的航天仪器是没有问题的。
最为触目惊心的是,2019年“修例风云”中,香港理工大学被示威者占有,校内不少实验室遭到打砸破坏。其时,正是咱们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研制的“火星相机”即将交给的冲刺阶段。但幸亏的是,咱们的实验室没有门牌,很少有人知道具体位置。咱们混进校园,像蚂蚁搬家相同搬走设备仪器,在家中开设实验室继续专注做研制。